陽羨茶始于東漢,盛于唐朝,成熟于宋、明、清,衰于民國,復興于今,陽羨茶在唐代的發展如何呢?它在唐代是如何繁榮起來的呢?

據了解,尤其是在唐代,陽羨茶的發展達到了鼎盛。唐朝中期,李棲筠任常州太守時,有山僧進陽羨茶,陸羽品為“芳香冠世,推為上品”,“可供上方”。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,陽羨茶以其優良的品質被朝庭定為貢茶。據考證,唐人用茶與今人不同。唐人吃的是餅團茶,用茶時,先把餅團茶碾成茶粉,入開水鍋烹煮,湯中加鹽,調成咸味?;蕦m貴族在烹茶時還要加點胡椒粉等調料,增加香味。煮成后舀入碗內,連湯帶茶粉一同吃下,謂之“吃茶”。
據《宜興縣志》記載,當時出產貢茶的唐貢山,“在縣東南三十五里,臨罨畫溪,以唐時產茶入貢故名,金沙寺即在其下”,這也就是今天的宜興唐貢山、唐貢村的由來。陽羨茶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,設貢茶院生產貢茶。宜興貢茶院有“房屋三十余間,役工三萬人”,“工匠千余人”,“歲貢陽羨茶萬兩”。唐朝采制貢茶是一件大事。貢茶開采時太守要親臨開園,征調萬人突擊采茶,貢茶制成后要張宴賦詩,蔚為盛事。由于唐貢山生產的貢茶是皇室偏愛的珍品,產量不多,極為名貴,故須通過驛道快馬加鞭、日夜兼程急送長安,稱為“急程茶”。唐代詩人盧仝在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》詩中稱:“天子未嘗陽羨茶,百草不敢先開花”,充分說明了陽羨茶在當時的至尊地位。宜興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“茗嶺”。由于宮廷講究茶事,地方十分重視,茶樹由山嶺野生成為作物栽種,并進而擴展到民間,飲茶之風由此逐漸推開。
綜上所述,陽羨茶在唐代的發展十分繁榮,而且隨著發展,它在宋代的發展也十分順利,據了解,陽羨茶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,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。
【聯系我時,請先說明是在中國茶廠網看到的產品,謝謝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