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記者從農業農村部17日召開的全國種業創新工作推進會上了解到的消息。
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在會上表示,當前,我國種業已進入以自主創新為驅動力的發展新階段。國家基礎性公益性科研體系不斷完善,企業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建立,科企合作逐步深化,生物技術、信息技術在育種上加快應用。
他介紹說,我國在品種創新方面取得新進展,先后育成了一批優質水稻、適宜籽粒機收玉米、節水抗病小麥新品種。同時,雜種優勢利用、單倍體育種、細胞工程等核心技術取得突破。
據了解,當前我國農業用種安全總體有保障。水稻、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完全自給,雜交水稻畝產潛力突破1000公斤并保持國際領先,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逐年擴大;油菜、花生等品種全部自主選育。
同時,部分農作物種源能夠基本自給但品種有差距。玉米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91%,大豆全部為自主選育品種,但受育種水平及栽培條件等因素影響,單產與國外有較大差距。少數蔬菜的專用品種與國外品種有差距,進口品種主要是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,所占份額不大。
據悉,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國種業自主創新將以提升核心種源競爭力為目標,著力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,強化種業科技支撐,支持企業做大做強,建設現代種業基地,提升監管治理能力,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。